灵谷洞的入口悄然隐于翠竹之间,探幽之路险峻曲折,愈往深处行进,空间愈发开阔。洞内分布着六大石厅,其中第三厅坐落于最低洼处,洞底有七条暗河相通,穹顶汇聚五道地下溪流,恰似“百川归海”。厅内巨型岩壁垂悬,下方一池碧水被称作“天府灵泉”。而第四厅堪称洞中精髓,谷底矗立着宽逾5米、厚达2米的巨型石幔,通体雪白,宛若九天飞瀑倾泻而下,气势恢宏。石瀑顶端藏有天然石鼓,敲击时声震百米,余音回荡。
宜兴灵谷洞早在唐宋时期就已为世人所知,石壁上至今保留着宋明清历代游客的题诗墨迹。历经百年沉寂后,灵谷洞于上世纪80年代重见天日,如今与善卷洞、张公洞共称“宜兴三绝”。坐落于石牛山南麓的灵谷洞,与张公洞相距仅6公里,整体游览线路长达1200米。若说善卷洞以暗河行舟见长,张公洞以洞中洞结构称奇,那么灵谷洞则以洞内叠嶂奇观与绚丽景致独树一帜。
作为阳羡茶场境内的喀斯特奇观,灵谷洞拥有上下双入口、七大洞厅。其中26米高的巨型石幔堪称镇洞之宝,银瀑般的形态为周边溶洞所罕见。洞外茶田叠翠,群山环抱,将自然野趣与地质奇观完美融合。据载唐代茶圣陆龟蒙最早发现此洞,曾尝试开凿未果,留下千年遗憾。现存洞壁题刻中,可见宋代“大观丁亥”年间至明清时期的游人墨宝,见证着穿越时空的探秘之旅。
经过1979年的系统勘察与两年整修,这座沉睡百年的秘境终于在1982年向世人敞开怀抱。如今穿行于六大洞厅之间,既能领略“天府菱玉”的璀璨光华,又可俯身穿越仅容通行的“蟹洞”,更能在第五厅的“水晶宫”欣赏千佛听经的奇幻景致。第六厅穹顶垂落的钟乳石群更是千姿百态,仿佛凝固的天地生灵。出洞登高远眺,但见太湖烟波与万亩茶海交相辉映,恰似“灵谷天壁”摩崖所刻:“青山不墨千年画,绿水无弦万古琴”。
地址
价位
28元起
原价
40
景区级别AAAA
宜兴灵谷洞官网 百度百科这次春节后到宜兴办事,正巧赶上了大降温,气温直逼零下。想着包里那张水韵卡还没用过——它包含了陶祖圣境(慕蠡洞)、张公洞和灵谷洞三个景点,就决定抽一天时间,专门探探这几个地下世界。
我按从远到近的顺序,先去了陶祖圣境,接着就自驾到了灵谷洞。停车场很大,天冷人少,几乎没什么游客。和慕蠡洞带玻璃桥、张公洞有洞灵观不同,灵谷洞就真的“只是一个洞”。但没想到,名气最小的它,反而给了我最大的惊喜。
如果说慕蠡洞带着神秘色彩,那张公洞热闹丰富,而灵谷洞,走的完全是另一条路线——它更原始,也更精致。洞中有洞,景中套景,每一处钟乳石都形态逼真,栩栩如生。
不过灵谷洞内部通道复杂,容易走岔或绕回头路。我摸索出一个实用建议:记住“百川汇海”——也就是C位大厅的中心位置。正对出口,左前方通往“水晶宫”,右边是“千佛山”。先去哪边都行,因为最终都会回到这里。
“水晶宫”这条线景观更密集,进殿前别忘了留意右侧的“迎客松”,很容易错过。水晶宫本身就是整个灵谷洞的精华之一,“藏珍阁”“聚宝殿”都在这条路上。而“千佛山”方向虽然景点略少,但“千佛山”和“龙王厅”都非常经典,龙王厅还是个出片的打卡点。
两条支线都走完,就可以安心从出口离开了。没想到出洞前的最后一景也毫不敷衍,依然让人眼前一亮。整趟游览大约1–1.5小时,在我心里,它绝对是宜兴最值得一去的岩洞——精致、原生态,而且全程充满探索的乐趣。
感觉不错,洞内钟乳石,非常有特别,而且洞内的环境特别干净,值得一游。灵谷洞还是很不错的旅游胜景,如果正值盛夏去就好了,洞里还是很凉快的,是避暑的圣地!不过如果景区方面能够将大片的竹林开发出来,做成一个小型的游乐休闲的地方就更好了,能够让更多的游客有游玩的地方,就不用往竹海跑了。
还是洞里温暖,眼镜都模糊了。只是这灵谷洞有点疏于打理,不像善卷洞那样有一些特色项目,挖掘旧有文化。单论溶洞景观,灵谷洞可能是宜兴一众溶洞中最好的。
在宜兴的溶洞中,这个溶洞我认为比张公洞更加吸引人。我的女儿觉得从一个洞穿越到另一个洞就像在走迷宫,每个洞都有着不同的景色。她认为这是宜兴最有趣的溶洞,甚至比善卷洞更让她印象深刻。
到宜兴的官林出差的,东道主带我们去了灵谷洞,来回有80km,真的太感谢他们了。这个洞的景色也非常的美,里面的造型通过导游的解说,都能说出一些道道来。